0311-89867923
您当前的位置 : 创意工厂 >> 冀录者

【河北40年·蜕变】老杜又把粗粮端上餐桌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天虎 王棋 张艺萌  2018-07-06 09:14:00
分享:

    【开栏的话】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成果惠及千家万户,我们迎来了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时代。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从即日起,我们策划推出【河北40年·蜕变】系列全媒体报道,渴望透过普通人的生活变迁和温暖故事,折射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敬请关注!

  长城网7月5日讯(记者 张天虎 王棋 张艺萌)追溯到40年前,河北老百姓餐桌上基本都是粗粮,上顿棒子面窝头,下顿棒子面贴饼子,早晚儿熬上一锅棒子面粥,为的是一家老小能够填饱肚子。

  40年后的今天,失去餐桌地位的粗粮再次受到人们青睐,重新成为河北人餐桌上的新宠。但这些粗粮不再是过去充饥的口粮,而是成为国人追求健康的“绿色食品”。

超市里出售的各式各样的馒头。记者 王棋 摄

  临近中午,石家庄70岁的杜爱军拿出透明塑封袋里的玉米片、荞麦米,开始准备午饭。洗锅、淘米、上灶,退伍军人出身的老杜动作十分麻利,但对于眼前这些熟悉的食粮,老人的回忆多半是苦涩的。

  “以前日子苦,有大米饭和肉吃那就是过年了,如今生活好了,鸡鸭鱼肉啥都有,但年纪大了,儿女们都劝着多吃些粗粮。”老杜感慨,以前吃粗粮是为了糊口,之后吃上了细粮,如今粗粮重回餐桌,为得则是健康。“粗细转变,天壤之别。”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国家是计划经济体制,粮食要凭票供应,有专用的“米票”“面票”,一直到九十年代初,粮票还在使用。“买粮食,光有钱不行,还必须有粮票,实行定量、定点、凭票购粮,平日里人们吃的蔬菜也不过是白菜、萝卜和土豆。”对于那段艰苦的日子,老杜的记忆依然清晰。

  老人描述的物质生活情景,在过来人的身上得到了印证。石家庄市平山县年过六旬的罗顺凯(化名)回忆,当时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白面只有每人口粮的20%左右,每个成人按照国家标准只有28斤粮,白面对于每个人只有5斤多一点。因此,很多家庭主妇都有一手粗粮细做的好手艺。

  由于物质匮乏,一般百姓家里对极其金贵的白米,白面,平常根本舍不得吃。“调皮的孩子,为了吃上一顿面条儿汤,躺在炕上哼哼装病,好让妈妈给做点儿好吃的,就连过年吃饺子,也要包白面、玉米面两样皮儿的。”老罗长叹了口气。

  老罗说,过去每年春天是缺菜时节,冬储大白菜成为北方入冬的标志“仪式”。“那时候冬春没有菜吃,普通人家不买上200斤白菜储存,一家人的生活都没保障。如今,市场上蔬菜花样多得数不清,就连南方的蔬菜也走上了餐桌。”

  填饱肚子尚且不易,吃到水果更是奢侈。“30多年前,7岁的儿子头一次见到香蕉,竟然要带皮吃,后来偷偷把香蕉皮藏起来,在上面画画。”老杜说,如今交通便利了,物流发达了,日子好过了,荔枝、桂圆、榴莲,还有些叫不上名字的水果琳琅满目,“想吃啥,掏钱就买,扫码也能结算。”

  一粒米一滴油都是生活的缩影。改革开放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深入推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逐步改善,老杜和老罗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肉、蛋、奶及品种多样的蔬菜频繁走进他们的生活。

  到了9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诸如肯德基、麦当劳、日韩料理等快餐在石家庄遍地开花,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随处可见,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一饱口福。

  进入新时代,富裕起来的国民不再为吃喝发愁了,人们在餐桌多元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健康”。“老作坊” “老字号”“老味道”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品质的新需求。

  然而,百姓餐桌变化的背后,是艰难改革探索换来的成绩单。40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746万吨,增长至2017年的61791万吨,几乎翻了一番。餐饮市场规模从1978年的54.8亿元升至2017年的39644亿元,增长了700倍……

  40年来,老百姓餐桌上的饭菜换了一茬又一茬,如今,杜爱军家的餐桌,顿顿都有几个菜,一日三餐不重样,菜品也由原来的饱餐型向营养型转变,朴素的餐桌让老杜品味出: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

关键词:河北省,粗粮,蜕变责任编辑:宁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