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89867923
您当前的位置 : 创意工厂 >> 冀录者

【河北40年·蜕变】百姓着装:从千篇一律到与众不同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周亚彬 路娟  2018-08-06 10:32:08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周亚彬 路娟)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为温饱问题发愁的普通百姓,也可以追求时尚潮流,各种各样的服装,千变万化的款式,让人目不暇接。而在40年前,人们着装几乎千篇一律,40年后的今天,人人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裁缝王素玲。记者 周亚彬  摄

  一把剪刀,裁出了不同样式的服装,而服装的变化又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裁缝王素玲,就是这段服装变迁史的见证人。

  今年64岁的王素玲,家住石家庄新华区,老家是保定安国人。1978年来到石家庄上班,后来为了方便照顾孩子,1986年,她学会了做衣服,自己开了一家裁缝店,成了一个裁缝。王素玲说,刚刚改革开放那会,物质贫乏,买啥都得用票,那会商场很少,大家都用布票买布做衣服,做一条裤子3块钱。“那时候买衣服的人很少,样式也没多少,大家穿的都差不多,稍微有点颜色的衣服根本没人敢穿,害怕别人说这说那。老百姓衣服的数量很少,也没人讲究穿。”

  80年代初,封闭的大门被打开。人们渐渐有了爱美意识,当时喇叭裤曾风靡一时,那时候谁要是穿上一条喇叭裤,绝对是时髦的标志。“当时不分男女,大家找到我做裤子,不用问肯定是做喇叭裤。戴蛤蟆镜,穿喇叭裤,谁要是这身打扮,回头率准是百分百。蝙蝠衫也是那个年代的流行装。蝙蝠衫宽宽大大的袖子,一改传统服装的样式,很受人们喜欢。”王素玲说。

  到了90年代,一场时装的革命悄然而来。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开放起来,服装变得丰富多彩,款式也不再单一。 “黑灰”色不再是主旋律,人们开始大胆穿起了亮丽鲜艳的颜色,商场也渐渐多了起来,品牌意识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不过做衣服的人仍然不少。王素玲说,这个时期是她生意上的“黄金十年”,因为手艺精湛,靠做衣服攒了钱,买了房,在石家庄安了家。“1986年到1996年,这十年是我生意最火的时候,每天找她做衣服的人,都得排队量尺寸,那时候布料多了,有麻纱、人造棉,真丝等,女装样式由泡泡袖、朝鲜领,流行什么衣服我就学着做什么衣服。”

商场里五颜六色的衣服。记者 路娟 摄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些国际品牌走进人们的视野,人们从长期以来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更注重品牌,着装的品牌档次渐渐成为人们身份和品位的标志。

  商场里五颜六色的衣服。记者 路娟 摄

  2000年以后,大街上的商场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各种个体经营的服装店也在随处可见,人们最怕的是穿衣服撞衫,所以衣服必须个性。王素玲说,这个时候生意渐渐不好做了,因为大家嫌做得不好看,又麻烦,不如买的漂亮、省事。商场里什么样式都有,各种布料也应有尽有,想买啥都有,不管胖的瘦的,男女老少,都能买到合身的衣服。

  王素玲说,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年轻那会幸福多了,而且年轻人都比较讲究穿,尤其是年轻的小姑娘更讲究,上班穿什么、聚会穿什么、逛街穿什么,还要搭配相应的鞋子,年轻人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王素玲和她的合唱团队友们。记者 周亚彬 摄

  俗话说“盛世有华服”。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的着装风格由单一变成多元,色彩由单调变成斑斓。不再做衣服的王素玲,每天都会去公园唱唱歌、跳跳舞,也越活越年轻。“现在服装各式各样,商场也是琳琅满目,都是我们以前没有见过得新鲜样子,老年人的衣服也特别时髦,我们年轻那会,没机会穿这么亮的颜色,现在人老了,反倒一个比一个穿得鲜艳,我们的心情也特别开心。”

关键词:改革开放四十年,服装变迁,千篇一律,与众不同责任编辑:宁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