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89867923
您当前的位置 : 创意工厂 >> 冀录者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燕赵群英谱④】孙建设:扎根太行30年 创新驿站显神通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吴新光 张嘉琪  2021-03-01 14:12:09
分享:

  

  孙建设和“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的苹果新品种。长城网记者 马宁 摄

  人物名片:孙建设,原河北农业大学教授

  主要事迹:孙建设坚守太行山科技扶贫30余年,把苹果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观念带进贫困村,增加苹果产量,延伸产业链,探索出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径。2017年起,在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成功经验基础上,孙建设牵头在保定市打造“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目前,5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已经全部建成运行,涵盖蔬菜、果品、杂粮、中药材、养殖、苗木、盆景等10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100多项新科技、新成果在驿站得以转化、应用、推广,带动7万农户增收。

  主要荣誉:2021年2月25日,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19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2020年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长城网记者 吴新光 张嘉琪

  孙建设是一个时髦的老头,一袭渔夫帽、墨镜、牛仔褂搭配休闲裤,十分时尚。

  孙建设的果园更洋气,漫山的苹果树,行距、株距整齐划一,树间布控着和微机控制室“遥相呼应”的天线、传感器,已“染上红晕”的大苹果挂满了枝条。

 孙建设(左)为果农讲解苹果采摘管理技术。长城网记者 马宁 摄

  1982年,孙建设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随即投身到太行山开发的实践中,成为走“太行山道路”的首发队员。38年来,太行山的沟沟坎坎,被他走了无数遍。

  孙建设与农村的感情深厚。1987年春,孙建设自荐担任保定市顺平县苏家疃村主任。彼时,作为我国首个学历最高的“博士村主任”,他上任后就把村里400亩果园进行了重新规划,明确了责任制。

  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低、科技认识程度差的情况,孙建设由浅入深地向农民传授果树栽培和管理知识,不仅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讲,还把果树管理的方法按日期印成材料,发到各家各户,使家家有“明白纸”、户户有明白人。

  1992年,村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全村一年共产果2万多公斤,收入10余万元。村民学用技术的积极性一下高涨起来。苹果树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95年,全村苹果产量突破50万公斤,全村果品收入突破200万元,仅此一项村民人均收入就达1800元。这在当时的贫困山区,是相当罕见的成绩。

  然而到了2001年,随着我国各地苹果树种植面积增加,苏家疃村果农收益不增反降。为了寻求突破,时年44岁的孙建设出国学习。

  孙建设在研究苹果工厂化无病毒组培苗生产。资料图片

  在美国学习和工作5年后,2006年,他回到阔别已久的太行山,开始编织心中的苹果梦想。他利用半年多时间,走遍全国苹果主产区9省市,把脉我国苹果产业瓶颈问题。

  孙建设意识到,苹果产业要想做大做强,真正在脱贫攻坚中成为贫困群众的致富果,就必须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效模式,让“高大上”的科研成果接地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富农。

  孙建设在国内首次发出“苹果栽培制度变革”的呼声,率先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适度规模经营的苹果省力化矮砧密植高效栽培新模式,组建起河北农业大学5个学院、40多名不同学科专家参加的联合攻关团队,在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治、果园装备及信息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带着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思路,孙建设在全国7个省份建立了苹果现代栽培模式示范园。“针对不同气候,不同地域社会经济环境,指导当地建立适合本地的种植方式。”孙建设说,“那10年,我就干了这么‘一件事’。”

  孙建设在采摘驿站里的苹果。资料图片

  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顺平县,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展林果产业。几乎同时,河北农业大学师生深入太行山区,把最新的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眼见着别人种苹果发家致富,俺们年纪大了有心气没力气。”常年行走在太行山里,很多上年纪的乡亲跟孙建设念叨,“想致富,干不动。”

  如何让太行山区人民彻底摆脱贫困? 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如何培养锻炼一批未来依然能够健步走在“太行山道路”的专家?

  孙建设的答案是:在“太行山道路”上布局驿站,革除研究追随项目的“游击战” 做法弊端,在“太行山道路”上“安营扎寨”,建立长期研究的根据地。

  孙建设创建的第一个“驿站”位于顺平县大悲乡北大悲村的顺农果品现代农业园区内。“我在顺平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待了30多年,经过几乎两代人的积淀,最终将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落地顺平。”孙建设告诉记者。

  2013年,孙建设刚来北大悲村时,整个荒山光秃秃的,一棵树都没有,老百姓只能用单轱辘小推车上山。拧枝、拉枝、开角、掐尖、环割……孙建设亲自动手做示范,将科学种植技术带到了田间地头,带到了老百姓身边。以前对种植技术一无所知的农民,如今个个都成了苹果种植能手。短短几年,昔日的山沟沟变成了“花果山”。

  孙建设及其团队创建了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摸索出科技扶贫的新路径: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创造一批就业机会,让贫困农民拥有梯度就业和择业的机会,告别贫困。

  孙建设(右)与团队专家在探讨技术问题。资料图片

  漫步顺平县顺农果品现代农业园区,微风轻拂,一行行矮砧密植的苹果树像排列整齐的步兵方阵。

  邢志刚是北大悲村的村民,以前只能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家里的生活一直没有大的改善。园区建成后,在村干部的鼓励下,他来到园区打工,在孙建设手把手的指导下,成为园区的技术骨干。邢志刚家里的2亩山地流转给了园区,每年的流转金比自己种传统作物的收益高得多,一年下来还能从园区领到4万元的工资,小日子比过去滋润太多了。

  短短几年时间,5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已经全部建成运行,涵盖蔬菜、果品、杂粮、中药材、养殖、苗木、盆景等10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10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在驿站得到孵化、重构、应用和推广。成功推出了“保定苹果”区域公共品牌,顺平“格悦思”苹果、涞源“桃木疙瘩”蛋鸡、阜平“老乡菇”食用菌等一批商标,产品畅销省内外市场。

  2017年7月,已到退休年龄的孙建设并不“褪色”,发起成立了苹果俱乐部,聚集了全国各地苹果产业技术人员,继续为农民增收致富而忙碌。

  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收官,如今孙建设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在驿站,科技人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实。通过驿站,实现产业技术的重构,探索可复制的盈利模式,进而支撑扶贫产业健康发展。让驿站成为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关键词:脱贫攻坚,燕赵群英,创新驿站责任编辑: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