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89867923
您当前的位置 : 创意工厂 >> 冀录者

我与冬奥|王敬先:我用匠心建设冬奥场馆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商棠 郑世繁 袁立朋 张建勋  2021-11-04 10:53:23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商棠 郑世繁 袁立朋 张建勋

  人物名片王敬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场馆建设二处副处长、古杨树场馆群设施经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设施经理。

  “我参与过很多重大工程,但最让我自豪的,就是古杨树冬奥场馆群项目。你看,‘雪如意’不光有优雅的造型,它还具备让冬奥比赛‘称心如意’的功能设计。”王敬先说。

  今年42岁的王敬先已经在冬奥组委工作5年多了,在此之前,他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级注册建筑师,参与过很多重大工程的设计。

王敬先在“雪如意”和施工人员交流。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袁立朋 摄

  伫立于张家口崇礼区群山之巅的“雪如意”是我国首座冬奥会跳台馆,也是目前世界上体量最大的跳台滑雪场馆,落差达160多米,也是张家口赛区场馆群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场馆。“雪如意”的名字来源于跳台环形顶端、赛道剖面线形和底部看台,与中国传统吉祥物“如意”的S形曲线的完美融合,因此被称为“雪如意”。

  王敬先的主要工作是统筹协调奥运会各利益相关方对奥运场馆的建设需求,推动场馆业主单位落实。2016到2017年古杨树场馆群规划设计、2018年是各竞赛场馆的竞赛区规划建设、2019到2020年是场馆永久性设施的建设,2021年是场馆临时设施的建设和整体完善……几年来,王敬先和同事们在国际奥委会、国际雪联、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等国际组织和北京冬奥组委各个业务领域、张家口赛区各级管理机构之间反复沟通,协调推进各项场馆建设相关工作。

  需要组织和协调的事务经常“庞杂如山、复杂如麻”,都没有难倒王敬先。每天早上6点起床,有时晚上9点还要参与和外国专家的视频会议,凌晨休息是常态;经常紧急充当外语翻译,沟通多名外国专家;几乎没有节假日,这是5年多来王敬先的工作节奏。“勤勉、专业再加上高度的责任心,王敬先一直是我们团队里的解难题高手。”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的同事这样评价他。

  崇礼曾是繁华的边陲重镇,不仅有著名的西汉古城和金代行宫,还汇聚了战国燕北长城、秦长城、西汉长城、北魏长城、明长城。喜欢历史的王敬先对崇礼充满敬意:“古代的建筑手段远不如今,能建成这么多大体量的高难度建筑,一定汇聚了全国顶尖的工匠。”王敬先猜想。“今天,我们要秉承先辈的工匠精神,建设出世界顶级的跳台滑雪、越野滑雪、冬季两项等场馆,书写历史,为祖国争光。”王敬先暗暗激励自己。

  作为职业建筑师,王敬先深知冬奥场馆设施建设的技术含量。“我们第一次办世界最高水平的冬季运动会,这些场馆和设施的建设工艺对于中国工程师来说基本是空白。无论从跳台场馆助滑道和着陆坡精细的建筑构造,到崇礼复杂的地形、寒冷的气候等恶劣的施工条件,还是冬季运动项目场馆建设的危险性应对方面,对中国建设者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

  在王敬先和同事们的协调组织下,国际雪联提供了很多支持,跳台建设委员会主席汉斯马丁先生亲自设计跳台的剖面曲线;芬兰的工程师桑特里也和中铁建工的工程师一起负责落地区混凝土的灌注,控制曲线达到比赛要求。清华大学设计团队创造了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雪如意”的造型。5年多过去了,“雪如意”“冰玉环”等场馆和设施从山上拔节而起,迅速成为了网红。王敬先和设计师、工程建设者们创新设计理念、运用先进技术和绿色材料,建设成了一座座节能、环保的场馆。

王敬先在工作中。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袁立朋 摄

  “雪如意”是世界上首个采用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首个在顶部出发区设置大型建筑物的跳台滑雪场地;

  “雪如意”的各项设施均采用了国际最高标准,特别是落差136.2米的大跳台和落差114.7米的标准台,两条赛道分别加装了国际顶级设备,运动员在这个场地上滑行时,各种数据可以实时反馈给教练和裁判;

  “雪如意”还拥有“海绵体质”,它运用了融雪水循环技术,能将雨水、融化的雪水进行回收存储,在雪季时可作为造雪用水,让整个区域的水实现“微循环”;

  “雪如意”在设计中就考虑了赛后全年利用,前景可观;

  “冰玉环”则是世界上首个可以让观众徒步穿行3个场馆、观众和工作人员、工作车辆实现分流的辅助设施。

  ……

  国际雪联专家对场馆认证时,对“雪如意”的外观和巨大的建设工作量感到震撼,尤其对跳台助滑道的设计予以了高度评价。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冬奥已经临近,王敬先还在忙着对场馆设施做最后的调试。“六年准备,就为这一刻。我们一定用最志诚的匠心,提供最完善的赛事设施!”王敬先说。

关键词:冬奥有我,王敬先,设施,建筑,设计,雪如意责任编辑:张琳